![]() 鏡頭模組
专利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鏡頭模組,其包括一鏡筒及容置在所述鏡筒內的第一鏡片、第二鏡片、一遮光片。所述第一鏡片及所述第二鏡片從物端到像端依次排列。每個鏡片均包括一光學部與一圍繞在所述光學部外側的非光學部。所述遮光片設置在所述第一鏡片的非光學部及所述第二鏡片的非光學部之間。所述第二鏡片的物端表面的非光學部上包括一第一抵持部。所述第一抵持部與所述遮光片相抵持。所述第一抵持部上開設一個三角形狀的第一凹口。 公开号:TW201305648A 申请号:TW100126829 申请日:2011-07-28 公开日:2013-02-01 发明作者:Shih-Chieh Yen 申请人:Hon Hai Prec Ind Co Ltd; IPC主号:G02B13-00
专利说明:
鏡頭模組 本發明涉及一種鏡頭模組。 由於塑膠鏡片的價格比玻璃鏡片便宜很多,因此出於成本的考量,先前的鏡頭模組一般使用塑膠鏡片,但是塑膠鏡片的光學性質在很多方面都不如玻璃鏡片,使得使用塑膠鏡片的鏡頭模組的成像品質不高。當所述鏡頭模組在暗室環境中使用手電筒的燈光作為燈源進行拍攝時,在所述鏡頭模組的影像感測器上所成的像中雜散光的現象比較嚴重。 有鑒於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能有效提高成像品質的鏡頭模組。 一種鏡頭模組,其包括一鏡筒及容置在所述鏡筒內的第一鏡片、第二鏡片、一遮光片。所述第一鏡片及所述第二鏡片從物端到像端依次排列。每個鏡片均包括一光學部與一圍繞在所述光學部外側的非光學部。所述遮光片設置在所述第一鏡片的非光學部及所述第二鏡片的非光學部之間。所述第二鏡片的物端表面的非光學部上包括一第一抵持部。所述第一抵持部與所述遮光片相抵持。所述第一抵持部上開設一個三角形狀的第一凹口。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發明的鏡頭模組,通過在所述第一鏡片上開設凹口,可有效消除所成像的圖像中的雜散光,以有效提高所述鏡頭模組的成像品質。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1及圖3,為本發明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鏡頭模組100,其包括一鏡筒101、第一鏡片11、第二鏡片12、第三鏡片13、第四鏡片14、第五鏡片15、四個遮光片20及一影像感測器30。 所述鏡筒101呈圓筒狀,其包括一半封閉的物端面102、一未封閉的像端面103及一與所述物端面102和像端面103都相連通的容置空間104。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像端面103的內徑D為5.3mm。 所述第一鏡片11、第二鏡片12、第三鏡片13、第四鏡片14及第五鏡片15容置在所述容置空間104內,且沿所述鏡頭模組100的光軸M從物端到像端依次排列。每個鏡片均包括一光學部及一非光學部。所述光學部用於進行光學成像。所述非光學部連接圍繞於所述光學部的周圍。取像時,光線依次經過所述第一鏡片11、第二鏡片12、第三鏡片13、第四鏡片14及第五鏡片15,到達所述影像感測器30,以進行成像。 所述四個遮光片20由彈性材質製成且呈中空圓環狀,容置在所述容置空間104內,且分別設置在相鄰兩鏡片的非光學部之間。 結合圖2所示,所述第二鏡片12的像端表面的非光學部包括一第一抵持部121,所述第一抵持部121靠近對應的光學部且與對應的遮光片20相抵持。所述第一抵持部121上開設一個三角形狀的第一凹口122。所述第一凹口122的口徑為L1,,得出。所述第一凹口122包括一面向所述遮光片20的頂角為θ1,。所述第一凹口122的頂點A與所述鏡頭模組100光軸M之間的距離為D1,,得出。所述第一凹口122的頂點A與所述第一抵持部121所在的表面之間的距離為D2(即所述第一凹口122的深度),,得出。在本實施方式中,L為0.46mm,θ1為124°,D1為1.39mm,D2為0.05mm。如此,可減輕所述光源與所述鏡頭模組100的光軸M成45°夾角時,所述光源在所述影像感測器30上所成的像中光源旁的彎月形的雜散光。 所述第二鏡片12的像端表面上的非光學部包括一第二抵持部125、一第三抵持部126及一連接部127。所述第二抵持部125與所述鏡筒101的內壁相抵持。所述第三抵持部126與所述第三鏡片13相抵持。所述連接部127連接在所述第二抵持部125與所述第三抵持部126之間。所述連接部127包括一斜面129。所述斜面129與所述鏡頭模組100的光軸M之間的夾角為θ2,。所述斜面129包括一第一端129a及一第二端129b。所述第一端129a遠離所述鏡頭模組100的光軸M。所述第二端129b靠近所述鏡頭模組100的光軸M。所述第一端129a與所述鏡頭模組100的光軸M之間的距離為D3,,得出 ,所述第二端129b與所述鏡頭模組100的光軸M之間的距離為D4,,得出。在本實施方式中,θ2為135°,D3為2.32mm,D4為2.15mm。如此,便可消除所述光源與所述鏡頭模組100的光軸M成46°夾角時,所述光源在所述影像感測器30上所成的像中刀鋒形的雜散光,同時還可消除所述光源與所述鏡頭模組100的光軸M成52°夾角時,所述光源在所述影像感測器30上所成的像中彎刀形的雜散光。 結合圖3所示,所述第五鏡片15的物端表面包括一第四抵持部151,所述第四抵持部151與對應的遮光片20相抵持。所述第四抵持部151上開設一個三角形狀的第二凹口152。所述第二凹口152的口徑為L2,,得出。所述第二凹口152包括一面向所述遮光片20的頂角θ3,。所述第二凹口152的頂點B與所述鏡頭模組100的光軸M之間的距離為D5,,得出。所述第二凹口152的頂點B與所述第四抵持部151所在的表面之間的距離為D6(即所述第二凹口152的深度),,得出。在本實施方式中,L2為0.15mm,θ2為124°,D5為2mm,D6為0.18mm。如此,可減輕所述光源與所述鏡頭模組100的光軸M成36°夾角時,所述光源在所述影像感測器30上所成的像中呈散開狀分佈的雜散光。 所述第五鏡片15的像端表面的非光學部上靠近所述光學部且與對應的遮光片20間隔一定的距離的部分開設一圓弧凹槽156。所述圓弧凹槽156的半徑R1,,得出,所述圓弧凹槽156的開口大小L3,,得出,所述圓弧凹槽156靠近對應光學部的端部與所述鏡頭模組100的光軸M之間的距離為D7,,得出。在本實施方式中,R1為0.1mm,L3為0.15mm,D6為2.26mm。同時,所述圓弧凹槽156進行霧化處理,如此,可消除所述光源與所述鏡頭模組100的光軸M成36°夾角時,所述光源在所述影像感測器30上所成的像中呈散開狀分佈的雜散光。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發明的鏡頭模組,通過在各鏡片的不同部分開設凹口或者作霧化處理,可有效消除所述光源在所述影像感測器上所成的像中的雜散光,以有效提高所述鏡頭模組的成像品質。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鏡頭模組 101...鏡筒 102...物端面 103...像端面 104...容置空間 11...第一鏡片 12...第二鏡片 121...第一抵持部 122...第一凹口 125...第二抵持部 126...第三抵持部 127...連接部 129...斜面 129a...第一端 129b...第二端 13...第三鏡片 14...第四鏡片 15...第五鏡片 151...第二抵持部 152...第二凹口 156...圓弧凹槽 20...遮光片 30...影像感測器 圖1係本發明較佳實施方式的鏡頭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圖2係圖1的鏡頭模組的半個第二鏡片的示意圖。 圖3係圖1的鏡頭模組的半個第五鏡片的示意圖。 100...鏡頭模組 101...鏡筒 102...物端面 103...像端面 104...容置空間 11...第一鏡片 12...第二鏡片 122...第一凹口 127...連接部 13...第三鏡片 14...第四鏡片 15...第五鏡片 152...第二凹口 156...圓弧凹槽 20...遮光片 30...影像感測器
权利要求:
Claims (10) [1] 一種鏡頭模組,其包括一鏡筒及容置在所述鏡筒內的第一鏡片、第二鏡片、一遮光片,所述第一鏡片及所述第二鏡片從物端到像端依次排列的,每個鏡片均包括一光學部與一圍繞在所述光學部外側的非光學部,所述遮光片設置在所述第一鏡片的非光學部及所述第二鏡片的非光學部之間,所述第二鏡片的物端表面的非光學部上包括一第一抵持部,所述第一抵持部與所述遮光片相抵持,所述第一抵持部上開設一個三角形狀的第一凹口。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一凹口的口徑為L1,其中,其中D為所述鏡筒的像端面的內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一凹口包括一面向所述遮光片的頂角θ1,所述頂角θ1滿足。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一凹口的頂點與所述鏡頭模組的光軸M之間的距離為D1,其中,所述第一凹口的頂點與所述第一抵持部所在的表面之間的距離為D2,其中,其中D為所述鏡筒的像端面的內徑。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還包括一位於所述第二鏡片的像側的第三鏡片,所述第二鏡片的像端表面上的非光學部包括一第二抵持部、一第三抵持部及一連接部,所述第二抵持部與所述鏡筒的內壁相抵持,所述第三抵持部與所述第三鏡片相抵持,所述連接部連接在所述第二抵持部與所述第三抵持部之間,所述連接部包括一斜面,所述斜面與所述鏡頭模組光軸M之間的夾角為θ2,所述夾角θ2滿足。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斜面包括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遠離所述鏡頭模組的光軸,所述第二端靠近所述鏡頭模組的光軸,所述第一端與所述鏡頭模組光軸之間的距離為D3,,所述第二端與所述鏡頭模組光軸之間的距離為D4,,其中D為所述鏡筒的像端面的內徑。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還包括容置在所述鏡筒內一第三鏡片、一第四鏡片及一第五鏡片,所述第三、第四、第五鏡片位於所述第二鏡片的像側,且從所述鏡頭模組的物端到像端依次排列,所述鏡頭模組還包括三個遮光片,所述三個遮光片分別位於相鄰兩鏡片之間,所述第五鏡片的物端表面的非光學部包括一與對應的遮光片相抵持的第四抵持部,所述第四抵持部上開設一第二凹口。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二凹口的口徑為L2,,所述第二凹口包括一面向所述遮光片的頂角θ3,,所述第二凹口的頂點與所述鏡頭模組的光軸之間的距離為D5,,所述第二凹口的頂點與所述第二抵持部所在的表面之間的距離為D6,,其中D為所述鏡筒的像端面的內徑。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五鏡片的物端表面的非光學部上靠近所述光學部且與對應的遮光片間隔一定的距離的部分開設一圓弧凹槽,所述圓弧凹槽被進行霧化處理。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圓弧凹槽的半徑為R1,,所述圓弧凹槽的開口大小為L3,,所述圓弧凹槽靠近對應光學部的端部與所述鏡頭模組光軸之間的距離為D7,,其中D為所述鏡筒的像端面的內徑。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506329B|2015-11-01|鏡頭模組 TWI509280B|2015-11-21|鏡頭模組 TWI490534B|2015-07-01|光學成像鏡頭 TWI525338B|2016-03-11|光學成像鏡頭 TWI479191B|2015-04-01|光學結像系統 TWI416163B|2013-11-21|光學影像拾取鏡頭 TWI436092B|2014-05-01|攝影鏡頭組 TWI440924B|2014-06-11|影像鏡頭組 TWI531813B|2016-05-01|光學影像拾取鏡頭組 TWM520143U|2016-04-11|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JP5097086B2|2012-12-12|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TWM531602U|2016-11-01|塑膠鏡筒、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201543100A|2015-11-16|雙射射出成形光學元件 JP2014122971A|2014-07-03|レンズユニット TWI472794B|2015-02-11|移動對焦光學系統 TWI504922B|2015-10-21|鏡頭模組 TWI530725B|2016-04-21|鏡頭模組 TW201307935A|2013-02-16|鏡頭模組 TW201350957A|2013-12-16|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201437674A|2014-10-01|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I509306B|2015-11-21|鏡頭模組 US8570673B2|2013-10-29|Spacer and lens module TW202040200A|2020-11-01|鏡頭裝置 CN102914843A|2013-02-06|镜头模组 CN110031952B|2021-01-12|手机镜头外接光学系统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US8493673B2|2013-07-23| TWI506329B|2015-11-01| US20130027788A1|2013-01-31|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TWI657281B|2017-05-16|2019-04-21|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22068B|2016-01-28|2021-03-21|大陸商寧波舜宇光電信息有限公司|光學鏡片、光學鏡頭|JPS63141011A|1986-12-03|1988-06-13|Minolta Camera Co Ltd|Holding device for lens| JP2005532589A|2002-07-08|2005-10-27|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光学レンズ要素及びこのレンズ要素を備える光学レンズ装置| US7426078B2|2002-11-26|2008-09-16|Hitachi Maxell, Ltd.|Plastic lens,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production tracing management method thereof,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JP2005333170A|2004-05-18|2005-12-02|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固体撮像装置| US7088530B1|2005-01-28|2006-08-08|Eastman Kodak Company|Passively aligned optical elements| TWI407170B|2007-07-13|2013-09-01|Hon Hai Prec Ind Co Ltd|鏡頭模組| TWI364624B|2007-08-27|2012-05-21|Lite On Technology Corp|Lens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230999B|2009-10-21|2013-02-13|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互卡承靠式光学镜片组| TWI456282B|2009-11-04|2014-10-11|Hon Hai Prec Ind Co Ltd|鏡頭模組| TWI486662B|2009-12-18|2015-06-01|Hon Hai Prec Ind Co Ltd|鏡頭模組| TWI509280B|2011-07-28|2015-11-21|Hon Hai Prec Ind Co Ltd|鏡頭模組|KR101301314B1|2011-10-10|2013-08-29|삼성전기주식회사|촬상렌즈 유닛| KR101321276B1|2011-10-21|2013-10-28|삼성전기주식회사|촬상 렌즈| TWI438476B|2012-01-12|2014-05-21|Largan Precision Co Ltd|取像系統| KR101422910B1|2012-04-30|2014-07-23|삼성전기주식회사|카메라용 광학계| US8675288B2|2012-06-12|2014-03-18|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Lens module| US8830600B2|2013-01-18|2014-09-09|Glory Science Co., Ltd.|Lens module| CN203811871U|2014-03-14|2014-09-03|瑞声声学科技有限公司|镜头模组| CN203811875U|2014-03-14|2014-09-03|瑞声声学科技有限公司|镜头模组| CN203811870U|2014-03-14|2014-09-03|瑞声声学科技有限公司|镜头模组| CN203811872U|2014-03-14|2014-09-03|瑞声声学科技有限公司|镜头模组| TWI710790B|2016-03-31|2020-11-21|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學成像系統(一)| TWM533229U|2016-08-26|2016-12-01|Largan Precision Co Ltd|Optical path folding element,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8146878A|2017-03-08|2018-09-20|カンタツ株式会社|レンズ素子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 TWI639029B|2017-04-10|2018-10-21|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JP2019012111A|2017-06-29|2019-01-24|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レンズユニット| CN208636500U|2018-08-03|2019-03-22|瑞声科技有限公司|镜头模组| CN208636526U|2018-08-15|2019-03-22|瑞声科技有限公司|一种镜头模组| CN209525516U|2018-12-29|2019-10-22|瑞声科技有限公司|镜头以及电子设备| WO2021000206A1|2019-06-30|2021-01-07|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镜片、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法律状态: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TW100126829A|TWI506329B|2011-07-28|2011-07-28|鏡頭模組|TW100126829A| TWI506329B|2011-07-28|2011-07-28|鏡頭模組| US13/290,138| US8493673B2|2011-07-28|2011-11-07|Lens module|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